盐城历史上是什么国家?
瓢城东望水漫漫,暇日登临眼界宽。
万马挟兵开地脉,六鳌擎日上云端。
明代的内阁大学士高榖,面对盐城几次陆海沉浮的壮丽情景有感而发写下了如此诗句,这不禁激起我们的疑惑——盐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?
历史变迁
盐城,在周以前是淮夷地,到了周朝则隶属于青州;
春秋时期先后隶属吴、越,战国之时又归属于楚;
秦朝分属于东海郡,西汉之处还作为射阳侯刘缠的封地,元狩四年汉武帝设立盐渎县,这也就是盐城置县的开端;
三国时期为魏国所有,被废初了县制;再到西晋又重新恢复了县制;东晋义熙七年正式改名为盐城,这也就是当代盐城之名的起源;后南北朝时期被称作盐城郡;
隋朝初年仍然是县,隶属江都郡,到了隋末,韦彻占据盐城自立为王,将其分为新安、安乐两县;直到唐朝初年才复置盐城县;
宋代属于楚州;元朝则从属淮安路;明代分属于淮安府;
据«史记»记载:“东海有海盐之饶”。
盐城,从字面上来看,这个地方就是产盐的。同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,盐城是一个神奇的地方,从古到近代,一直都有着产盐的传统。
现在盐城市一共分为2市3区5县,分别为:大丰市、东台市(盐城下属的县级市),亭湖区、盐都区(以前也叫盐都县,近几年改成区)、盐城开发区,建湖县、射阳县、阜宁县、滨海县,响水县。顺便提一句,目前盐城市里最发达的应该就是东台市。
盐城火车站
盐城最早的追溯-两万年前
1980年,考古专家在现在的大丰县发现了100多枚动物骨骼和牙齿的化石,初步分析这些化石大概是在两万多年前,这也证明了盐城市境之前就是陆地。但是在7000多年前,发生了最大规模的海侵,盐城这块成为浅海湾的一部分。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,大量泥沙在浅海湾底部逐渐堆积,岸外沙堤露出海面,成为境内成陆最早的地区。距今6000年左右,先民已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并传播文明。
盐城的由来
初步文献资料显示,公元前119年,也就是汉武帝时期,在古盐城地方设立盐渎县。为什么会这么叫呢?“渎”的本意就是“河”的意思,因当地人煮盐,有盐床,为运盐外出开凿河渠,故名“盐渎”。秦汉时则“煮海兴利、穿渠通运” 之说,在盐城市区及周边,考古发现了大面积汉代遗址和汉墓群,出土的珍贵文物中有生产工具、生活用具、兵器也证明了记载无误。现在盐城当地也有用盐渎命名的地方叫盐渎公园。现在也是很多当地人比较喜欢去的一个地方。
盐渎公园
同时据《盐城县志》所载,朱元璋登基后不久 ,为了报复王府绅民对张士诚的拥戴,遂以移民垦荒为由,将40万人丁驱赶到苏北,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盐城。就是现在都有很多盐城的老人说自己的祖先是苏州的,或许带有一点对当时的不满情绪吧。
盐城在古代有立过国吗?
这里翻阅了各种资料,都未显示盐城有人立国或者将首都建在这里。这里或许就跟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吧。从现在看来,盐城有着江苏省内较长的海岸线,可是去无法形成港口,水陆不通,只有滩涂,这就不能满足。当政者对经济及文化的要求。
不过值得一提的是,新四军再盐城重组的。1941年1月“皖南事变”后,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。陈毅为代理军派,张云逸为副军长,刘少奇为政治委员,将华中新四军统一编为7个师、一个独立旅。新四军先后夺取了八滩战斗、陈家港战斗、阜宁战役等重大胜利,分别活动于苏中解放区、淮南解放区、苏北解放区、淮北解放区、鄂赣湘皖解放区、苏南解放区和皖中解放区。现在革命根据地也是很多人去盐城必去的地方。当地有“新马泰”一说:新四军纪念馆,泰山庙,大铜马。
盐城也叫瓢城?
清光绪二十一年盐城地图,城池如瓢状,故盐城古俗称“瓢城”。在古代,"瓢"是专门生产,输送盐的工具,这又给盐城在历史上多了一些证明。
不过现在要说的是,盐城现在已经不怎么产海盐了,因为人们吃内陆盐比较多。这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,但是历史的痕迹无法磨灭。
盐城,是苏北的一座古城,为江苏省省辖市。历史上,这里因盛产海盐,因而得名。包括盐城市及其所辖的整个盐阜平原地区。
1978年在施庄东园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, 出土的文物与仰韶彩陶文化十分相似 。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五、六千年 , 沿阜宁施庄到盐城西郊丁马岗一线以西地区即已成陆。
盐城,在周代以前为古泻湖演变的湖沼地,被称为“淮夷地”,表示没有被纳入华夏文 明的文化圈范围之内 , 这些地区仍处于文明相对落后的状态,因盐城地处淮水下游 ,所以称 “淮夷” 。据《尚书·禹贡》记载,属扬州之北地。
周代属青州。春秋时,吴王夫差“夺淮夷地而有之 ”,并将吴民迁入。同时,开邢沟以通江淮 。越国战胜吴国后 , 把淮夷地纳入版图。其后,楚怀王胜越 , 淮夷地又被怀王封给楚将昭阳做了属地。从吴到越到楚 , 盐城变动频繁。 秦朝时,属泗水郡。
到了西汉时,则为射阳侯刘缠的封地(此射阳在今盐城西、淮安东南包括宝应一带 , 非今之射阳) 。此时的盐城已是“环城皆盐场 ”。汉武帝认识到其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重要性,于元狩四年(公元前119年) 从古射阳县划出“盐读 ”,建立“盐读县”(古盐城县) 。
元狩六年置临淮郡,辖盐读、射阳等2 9个县。又在盐读、射阳设盐官管理盐课。汉武帝于公元前138 和(公元前110年,两次从东越、闽越等地“徒其民充实江淮间”,形成了历史上盐阜地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。
三国时 , 江淮为兵家必争之地。《三国 志 · 吴书 · 吴王传》记载 , 曹操 “恐沿江郡县为孙权所略 , 征令江淮之民内徙”,至徐州 、 李四州 一带 。 “ 民转相惊 ” , “江淮十余万众,渡江而东 ” 。 结果偌大的江淮地区 “ 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 ”。盐读、(古)射阳县荒治。
西晋太康元年( 公元280年 )司马炎灭吴 , 重招江淮流民重返家园 , 并鼓励土著吴人北迁,规定吴人特别是手工业者北迁 , 可免除摇役二十年 。 得力的政策措施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增加 ,并分别恢复射阳县和盐城县。
东晋义熙七年改名盐城。 南北朝称盐城郡,隋初仍为县, 属江都郡;隋末,韦彻据盐称王,分为新安、安乐两县。由于南北朝及隋末的长年征战,使两汉时期积蓄下来的经济基础又损失殆尽。据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记载,当时盐城“久无城邑”。而转折点出现在唐宋时期,盐阜进入历史上第二个发展高峰期。
据《新唐书 · 食货志》记载,“吴越扬楚盐虞至数千 , 积盐二万余石。天下之赋,盐利居半” 。 江淮盐业支撑了唐朝财政收入的一半。在全国所设管理盐课的“四场十监”中,该地就有海 陵、盐城 “ 二监 ”,唐宋中央政府更沿海岸线筑堤堰保护盐灶, 加强盐业生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