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的王家大院有哪些发展历程?
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集大成者,历时300余年修建而成,包括五巷六堡一条商业街。
王家大院的王氏家族,其实源出于太原,元朝时期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县后,变成了商人,家族逐渐兴旺起来。同时,对于后代的教育,王家可谓是下了苦心,到处建造的书院,进出门都得低头虚心。所以王氏家族考中的举人、进士很多,也让王家大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官家大院,王氏家族也就成为当地一大望族。
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、乾、嘉年间,其时,除大兴土木,营造住宅、祠堂、坟莹和开设店铺、作坊外,在当地还办有义学,立有义仓,而且修桥筑路、蓄水开渠、赈灾济贫、捐修文庙学宫等等,善举不断。在此期间,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,包括授、封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。
王氏家族从十八世以后逐渐衰败,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观因素外,在本身,则主要是子弟不争,日趋奢靡,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品德。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,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,终致秋风落叶,大厦日倾。
抗日战争前,虽还有个别大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,可芦沟桥事变后,亦顿收家业,居家南迁,流落他乡。
王家大院,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的后裔。王家祖上是做豆腐生意起家的,后人有经商的也有做官的。清朝末年,王家的一位官人被赏赐皇帝黄马褂,王家当时可谓盛极一时。后来慈溪太后西逃出京的时候,就曾夜宿在王家大院。王家大院是在道光年间衰败的。之后王家大院的人基本都已经居家南迁,流落他乡,大院便无人居住了。新中国以后,朱镕基等人都曾在王家大院题词赋诗,对王家大院给予很高的评价。
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,拥有 “五巷”、“五堡”、“五祠堂”。
其中有“龙”、“凤”、“龟”、“麟”、“虎”等造型。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,也是功能齐全,设计考究。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中,灵石王家大院被人们称誉为“天上取样人间造,雕艺精湛世上绝”凭着这样的美誉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。
山西王家大院,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,是国家AAAA级景点,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。有“王家归来不看院”的美誉,更有“山西紫禁城”的美称。
王家大院
兴建于清代咸丰年间(原主人曾为山西盐商)历尽明清两朝300余年修建而成,包含了五巷六堡一条街,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,更是清代民居建筑集大成者。
王家大院的宅院,是依山而建的的封闭式建筑群。分为高家崖(建于乾隆间年1739年)和红门堡(嘉庆元年1796年)两大建筑群,以及现在很热门的崇宁堡。其面积是乔家大院的4倍之多,规模宏大,气势恢宏,层楼叠障,是我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典范,更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“华夏民居第一宅”。
大院格局
王家大院建筑的整体格局,继承了中国西周时期的“前堂后寝”庭院风格,严格遵循了中国封建等级制度院落风格,做到了尊卑贵贱有序,内外男女有别,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,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。
院内的各种砖雕,石雕,木雕都十分精美,细致,其中的花鸟鱼虫、山石水舟、典故传说、戏曲人物或雕于砖、或刻于石、或镂于木,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,将儒、道、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,十分的珍贵。
其中高家崖的建筑群,大小院落有35座,房间342间,院落皆为三进四合院。
而红门堡建筑群,是堡又似城,依山而建。堡内有88座院落各具特色,无一雷同,从低到高分为四层院落左右对称,中间有一条主干道,形成一个“王”字,隐含“龙🐲”的造型。
其中的司马院,绿门院等等都很有特色。
山西王家大院在山西那个地区?
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(2003年被命名为首批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”)。
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、介休绵山4公里、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2公里,是山西省近年来以“名城、名山、名院、名寺”为优势,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。同蒲铁路、108国道纵贯县境,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处距王家大院2公里,交通十分便利。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,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—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庆年间先后建成。
建筑规模宏大,拥有“五巷”、“五堡”、“五祠堂”。其中,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“龙”、“凤”、“龟”、“鳞”、“虎”五瑞兽造型,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
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。
王家大院前后经历300多年修建。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,国家4A景区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总面积25万平方米。参观门票35元。
山西王家大院起源是谁?
王家大院里面供奉的王家先祖叫做王实。
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、历300余年修建而成,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,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,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。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