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市防汛期时间?
北京市的防汛期一般是从每年4月到6月之间。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
4月上旬:这是北京市防汛的预备期。主要工作是检查和整治水利工程、水文气象观测站等。
4月中下旬:进入一般防汛期。防汛部门提高警戒水利、气象等状况,做好滞洪和分泄设备的准备工作。
5月中下旬:若河流、地下水位上升幅度大、雨量超过设计任务,则进入重防汛预警期。
6月上旬:当期预报或实际降水量达到山洪特大频发标准时,进入重防汛期。这期间需要投入更多,从事防汛工作。
6月中下旬:渡劫过后,进入保水期。主要任务是防止水体污染,保持水利工程安全性。
防汛期间,北京防汛部门主要工作和措施有:
1. 加强对京密(京广)、沙河等河流的监测和分析预报
2. 准备好抽水、浚河、夯堤等防汛器械和物资
3. 掌握各类水库、水庫的运行和溢洪情况
骑行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情景?
【1】2011年,在厦门十里蓝山,出门没看天气预报,回程时下暴雨,从山顶一直是暴雨+雷声+闪电,路面水直接可以把轮胎淹没,刹不住车,那酸爽,你会有种死亡就在身边的感觉!后面在半山腰有栋房子(估计是种龙眼的建的)光着身子躲雨。
【2】2012年去西藏前拉练,下坡看着队友一个准备压弯,但神奇没压过去,直接往山上撞,正好山底有个沟(很深),整个人连车翻过去,人掉沟了,车横在沟上面,人连皮都没破(后面去西藏下坡没超过30码)
【3】2012年川藏,从巴塘到相克宗村17公里,费时7小时,那路至今记忆尤新(记得那年一起在川藏线推车的日子,那年从新都桥到海子山脚,全是水+泥路
【4】2015年环海南岛,20天1344公里,带着帐篷慢环西中东三线,有一天夜晚找露营地,误入椰子林,差点没找到回来的路😂
有一次骑自行车在大桥上,需要变道到人行道,一个开大奔的年轻人主动停车给我让路;还有一次一个开公交车的司机也主动停车给我让路,这样的情景让我很感意外和感动,一个小动作看出了一个人修养,无论社会地位如何。
骑行时恰好路过一个村间小路,突然窜出几只狗边叫边奔我而来,吓得我拼命蹬车并回头看只怕它们咬到我。不想前面有一水沟,连人带车一下翻了过去,我顾不上疼痛,一轱碌爬起来,不想那几只狗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,竞跑的无影无踪。[大笑]
最难的事21年,我同行10人,骑行辽鲁冀三省,晚上从大连上船一夜之间到烟台下船,骑行到青岛时,辽宁省当地公安来电话说,你几人暂时不要向前再骑行了,之后山东省公安厅来电话说,你们几人骑行经过了辽宁营口,当地公安部门说你们几人从疫情区经过,给我们十人滞留了两天。
青岛吃住行都消费都非常高。两天后终于样我们继续前行,可是到了山东省胶州市,又给我们滞留了两天,回想起我们的这次骑游,真是终身难忘啊。
骑行的时候印象深刻的事有很多,有和野生动物不期而遇的惊喜,有在路上摔车的惊吓,有在坏天气中艰难的跋涉,但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那些友善好客的当地人,尤其是去当地人家里做客,或是被陌生人帮助,给予我水果和饮水,最能打动你的不是美景,是那些善良的人。
智能公路,到底有多智能?
行业背景
深圳目前正在进行两条公路改造,桂庙路和沙河西路。目标是把这两条路设计建设成为“智能公路”。整体效果将达到,哪里有拥堵,交警会第一时间获知;哪里有坑洼,养护部门也都知悉。预计2019年底这两条路全部完工。其中,桂庙路将首先完工,并将成为全国首条“智能公路”。
事实上,全球已经有类似数条智能公路在运行,如瑞典的欧洲E4公路,日本智能公路,英国智能高速公路,美国驶万达公路。
智能公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要点(通过各种传感器终端设备实现):1)交通资讯信息的收集和传递,实时了解交通路况,及时疏导和分流车辆,避免堵车;2)实时监控道路路面(如是否存在坑洼不平),以便及时安排抢修;3)智能照明;4)车辆信息的监控、识别(如,实时分析每一辆经过的车是否违法,是否被拉入黑名单等等);5)智能车道偏离信息反馈系统(提示车辆偏离航线),也是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。在自动驾驶技术实现之前,此信息被行驶的车辆捕捉后,也是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的有效措施;
通过以上各种“智能化”措施,我们不难看出,智能公路设计的初衷是提供舒适、安全的行驶路况,是以车、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,其中不乏车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智慧城市、智能照明等。据预测,这种公路一旦实现,将有可能把城市中的交通阻塞减少一半、可以减少事故31%~85%。从这个意义上看,智能公路是实现智能交通(ITS)的前提和基础,也是其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。
智能公路的目的是提供路况信息,这些信息都是车辆安全行驶,舒适行驶,畅通行驶等所必须的。这些信息必须有效地,实时地被当前驶过的车辆捕捉到,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。换句话说,行驶的汽车上必须安装相应的电子“接收”装置。这些电子装置就是我们目前最火的“ADAS”概念,或智能汽车概念,更进一步地发展到自动驾驶,无人驾驶。
从这个思路看过去,智能汽车和智能公路就可以形象地比喻成一个是信息的“接收器”,一个是信息的“发射器”。又好比我们的电视,有电视台,才有电视机和电视节目。换句话讲,有智能汽车,必须要有智能公路,智能公路是发展智能汽车的前提和基础。
智能汽车既然是一个安装了“接收器”的智能产品,在此基础上,实现车联网,显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在智能公路,智能汽车之间,还必须存在一个“信息调度中心”,以实现车辆之间,车辆和公路之间的信息共享。这就是车辆网的基本架构。